高原的夏季,總帶著幾分不期而遇的涼意。當東部平原在暑氣中蒸騰時,海拔2000米以上的河湟谷地、湟水兩岸,一片片生機盎然的冷涼蔬菜正借著這份清涼拔節生長。
上世紀末,青海農業還困在“糧為主、菜為輔”的格局里,蔬菜種植零星分散,品種多是耐儲藏的馬鈴薯、白菜、蘿卜,本地人吃菜多靠外省調運。轉機藏在獨特的自然環境里——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海拔高、紫外線強,這些曾被視為“農業短板”的特質,恰恰成了蔬菜生長的“天然優勢”。
從幾戶農民試探著種,到千畝田疇規模化連片種植;從單一品種的自產自銷,到眾多優新品種的多產外銷;從被動尋商機找銷路,到政府規劃產業帶、打通銷路……幾年時間,青海冷涼蔬菜完成了一場漂亮的“逆襲”:從點到面,從線到鏈,從“出青”到“出海”,從豐富自家“菜盤子”到補給全國“菜籃子”。如今,紅白菜薹、豆苗、荷蘭豆、萵筍、娃娃菜、西藍花等幾十種優新蔬菜在高原扎下根,蔬菜成為僅次于糧食、油料的第三大農作物。青海正把“冷涼”的天然稟賦轉化為火熱的富民產業,讓高原鮮蔬的清香飄向全國,遠達海外。
自然饋贈,筑牢產業根基
雨后的田壟間騰起一層薄薄的霧氣,一株株綠油油的羅馬生菜齊刷刷地挺立著,精神頭十足。
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青海出彩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里,熱鬧得像趕集一樣,農戶們忙碌地在菜田間穿梭采摘。公司負責人雷有月埋頭精選著每一株即將入筐的蔬菜,“這是發往香港的訂單蔬菜,每一株都要精挑細選,外面的這一層大葉就不能要了,保留最鮮嫩的部分。”
然而,雷有月的這條“供港”之路走得并不平順。“這里的海拔是2800米,當初嫁過來時只種青稞、油菜、馬鈴薯,一年到頭沒多少收入,年景不好的時候甚至有絕收的情況。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說種蔬菜效益好,于是萌生想種蔬菜的念頭,便開始外出學技能、找銷路。”雷有月說。
“可開頭哪有那么容易啊!鄉親們的質疑聲、獨自找銷路的酸楚、初種時的手足無措……”遙想8年前第一次嘗試種蔬菜的情景,雷有月的聲音里透出一種說不出的苦澀,“頭一年就種了70多畝,不敢多種,怕賠了。后來隨著銷路的打開,規模擴大到600畝。更可喜的是隨著供港基地的落成,蔬菜產業正式走上正軌,有了大量的固定客戶后,蔬菜根本不愁賣。目前主要種植苦菊、球生菜、紅葉生菜等,采摘季從每年7月持續至10月中旬,畝產量3000斤左右,帶動周邊40多戶農戶增收。”
誰能想到,一個山窩窩的農村婦女竟然能把高原蔬菜賣到香港商超。回首這條“突圍”之路,不難發現,青海冷涼蔬菜的生長密碼,藏在高原獨有的“氣候饋贈”里。正如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負責人介紹:“青海年平均氣溫只有3.4攝氏度,每年5月至10月南方蔬菜生產進入伏缺期,青海成為蔬菜生長寶地。晝夜溫差可達10攝氏度以上,讓干物質、維生素在葉片中積淀。”
“青海發展冷涼蔬菜區位優勢、氣候優勢以及市場競爭優勢非常明顯。”曾在青海從事過農業工作的常德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產業專家團常德工作站站長楊連勇說,青海海拔高、日照時間長,蔬菜的生長周期比較長,非常適合十字花科蔬菜生長,加之有強紫外線輻射,既抑制了病蟲害滋生,又讓蔬菜光合作用更充分,因此尤其適合發展綠色有機蔬菜。
立足海拔高、氣候冷涼、環境潔凈的區域生態優勢和錯季生產等特點,青海加快推進高原冷涼蔬菜產業發展,每年種植面積穩定在65萬畝左右,產量保持在158萬噸以上,其中有70萬噸向外輸出,今年1月至7月全省輸出冷涼蔬菜1900噸,是去年同期輸出量的2.1倍。
生產區域從海拔1650米到3000米,河湟農業灌區向高海拔山旱地區、沿黃河灌區以及農牧交錯區拓展,沿黃流域地區在加大設施,發展農業同時兼顧露地蔬菜種植。全省15個重點縣建成設施蔬菜、露地蔬菜、復種蔬菜、種苗繁育、食用菌生產分區,總體呈點狀分布、帶狀發展的格局。
品種從單一到多元,引進耐寒優質的蔬菜新品種50余種,露地蔬菜品種達9大類220個,可種植蔬菜種類不斷增加,品種結構更新速度快,供港蔬菜中的葉菜類種植面積大幅增加,成為菜農增收的主要品種。
規模從點到面實現集群發展,互助萬畝供港蔬菜基地、湟中娃娃菜基地、貴德菜薹基地、湟源荷蘭豆基地、格爾木大白筍基地……依托各地資源稟賦,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露地蔬菜生產基地和蔬菜區域品牌應運而生。
青海被譽為全球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沒有工業污染,土壤與水源保持著原生潔凈;更因高海拔的“天然屏障”,病蟲害難以存活,農藥使用量遠低于平原地區。這種“靠天幫忙、少人干預”的種植環境,讓青海冷涼蔬菜自帶“綠色基因”,成為市場上辨識度極高的“生態標簽”。
科技為翼,激活發展動能
2022年,西寧市湟中區入選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此后,湟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蔬菜為主導產業,構建起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格局。
眼下,湟中區魯沙爾鎮朱家莊村上千畝蔬菜基地上的菜薹正值采摘。“以前都是大水漫灌,憑經驗施肥澆水,有了水肥一體化項目,節水節肥,菜薹產量也提高了。”基地負責人鐘光言說。
田埂邊,來自深圳市鴻福農產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杜榮貴正在收購菜薹。“這個季節青海產的冷涼蔬菜品質好、口感佳,特別是菜薹口感微甜,深受香港、深圳等地消費者青睞,所以我們選擇在這里收購。”
杜榮貴的訂單里除了菜薹,還有羅馬生菜、苦菊等。讓深圳客商不遠千里到青海下單的原因除了品質好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里的生產基地有規模、品種多,從每年5月至10月持續供應,剛好填補了市場空白。
湟中區冷涼蔬菜的發展正是全省冷涼蔬菜產業發展的縮影。這幾年,青海各地的冷涼蔬菜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首先是種植規模告別了“小打小鬧”。以前農戶種蔬菜都是零星種植,規模小、防風險能力弱。近年來,青海推進“設施+露地”蔬菜“雙輪驅動”,精心謀劃了一批重大“菜籃子”工程項目,推進“菜籃子”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蔬菜產業步入快車道。更重要的是先進技術、理念的融入,使蔬菜品質、產量得到“雙提升”。
“通過5年數據比對,呈現出明顯變化。”青海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作物栽培處負責人柳紅告訴記者,首先是面積上的增加,2021年播種面積最低為63.45萬畝,2024年最高為66.44萬畝;其次是產量上的增加,近5年平均產量為154.79萬噸,2024年產量最高達165.06萬噸;第三是品種資源上的轉變,隨著全省冷涼蔬菜生產效益的不斷顯現,蔬菜新品種引進種植加速,實現了由單品種一茬種植向多品種四季輪作轉變,由大路菜向設施細菜的轉變。
科技為高原冷涼蔬菜裝上“智慧引擎”,不僅讓產量實現新的增長,更推動品質邁向新高度,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科技力量正讓高原冷涼蔬菜煥發別樣生機。
“種植模式從一年一茬發展到一年多茬,如露地蔬菜可做到一年三茬,設施蔬菜可周年生產,一年最多可種6茬。為進一步解決產量小與需求大之間的矛盾,農技部門不斷從土地挖潛力,向種子要后勁,由‘時間’擴規模,從‘科技’要效益,著力提升青海地區蔬菜產業發展。”青海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白惠義介紹,近年來全省以綠色高質高效發展為引領,大力推廣無土栽培、水培、植物工廠、秸稈生物反應堆、二氧化碳施肥、設施結構提升改造、溫室補光增溫等設施栽培技術;微生物肥料、生物防治、生態調控等綠色生產技術;遙感監測、智能控制、物聯網應用等信息化生產技術;優新品種、水肥一體化、機械移栽技術等優新技術,并積極探索光伏農業、戈壁農業等多種生產方式。全省已逐步形成了“大宗主導品種+特色品種”“自我供給+高原夏菜輸出”的綠色生產模式。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院長、國家大宗蔬菜體系西寧試驗站站長、青海省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園藝產業首席專家鐘啟文表示,近年來針對蔬菜產業品種雜亂、更新速度慢的問題,通過引育結合,自主選育辣椒、番茄、菊芋、香瓜茄等高原特色蔬菜新品種28個,引進篩選國家蔬菜產業體系專家選育的新品種50余個,提升了品種自主選育能力,規范了品種引進推廣渠道;針對種苗供給能力弱的問題,集成冷涼蔬菜種苗工廠化繁育技術、茄果類蔬菜嫁接技術以及設施果品脫毒繁育技術,指導建立蔬菜種苗繁育工廠5萬平方米,支撐繁育優質種苗1.2億株,提升了全省商品化蔬菜種苗自主供給能力;針對蔬菜生產效率低的問題,通過農機與農藝融合,大力集成適宜農機裝備,創新變革種植模式,蔬菜生產機械化率提高20%以上。
遠銷四方,拓展產業空間
作為全省最大的“菜籃子”,海東市樂都區的“菜籃子”里裝著全省40%的蔬菜。樂都區農業農村局蔬菜服務中心主任馬國業說:“我們的蔬菜不僅遠銷上海、香港,近些年還搭上了‘一帶一路’的快車道,樂都彩椒遠銷俄羅斯,馬鈴薯發往吉爾吉斯斯坦。”
從青藏高原到粵港澳大灣區,最快40小時,青海蔬菜就能端上遠方的餐桌。青海冷涼蔬菜“走出去”的步伐邁得更遠、踏得更穩。
2023年,互助縣在全省率先首次實現蔬菜供港,為冷涼蔬菜產品“走出去”探索了新路徑。
自2024年起,青海省政府連續兩年在香港舉辦“青海-香港經貿交流合作推介會”。推介會上,羽衣甘藍、紫白菜、紅菜薹……30余種高原冷涼蔬菜火爆“出圈”。
今年6月,隨著青海西寧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粵港澳大灣區批配中心的啟動,來自西寧市的以明星單品豆苗、菜薹等為代表的8種冷涼蔬菜正式開啟運輸征程,這也標志著高原冷涼特色蔬菜產業對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實現了持續供應。
為了能讓這一季的鮮貨以最快速度“出海”,西寧海關針對特色農產品的季節性特點,制訂精細化查驗監管計劃,提供“7×24小時”預約服務。與全省農產品主要出口口岸海關建立鮮活易腐農產品出口聯系會商和信息共享機制,持續暢通“屬地海關-口岸海關”全鏈條“綠色通道”。依托航空口岸開通國際客運航班“腹艙帶貨”業務,冰鮮冷水魚、冷涼蔬菜等鮮活農產品在24小時內就可抵達國外餐桌。
蔬菜產業發展持續向好,既筑牢了鄉村產業發展根基,又拓寬了當地群眾的增收之路,實現了“雙贏”發展。
“這片蔬菜就是我們幸福生活的底氣,這兩天采摘豌豆苗一斤按5塊錢算,摘得越多工資越高。”大通縣森田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豌豆苗生產基地里,幾十位農民一字排開。青山鄉沙岱村村民喬玉蓮手指翻飛間,一簇簇帶著露珠的豆苗被整齊碼進竹筐。
3年前,她還得東奔西跑到城里打工。如今,她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手速快的話還能更高。更讓她開心的是,基地離家近,既能掙錢又方便照顧家中老小。生活,正如她手中的豌豆苗一樣,悄然盛放開來。
“通過發展高原冷涼蔬菜產業,在城關、新莊等鄉鎮蔬菜主產區吸納帶動長期農民工3800人務工,臨時性用工3.56萬人,累計帶動3.94萬人就業,農民工總收入達4920萬元以上。”大通縣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張廣生介紹,通過建設蔬菜基地、引進加工企業等措施,從種植到銷售全產業鏈環節吸引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務工就業。
互助縣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朱安香告訴記者,目前,互助縣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7.5萬畝,其中供港蔬菜種植面積達兩萬畝以上,年產各類蔬菜17萬噸,外銷13萬噸,產值突破7.6億元,帶動全縣兩萬余戶農戶參與蔬菜生產,人均增收達到兩萬余元,提供了50多萬人次的務工機會,實現務工收入5000多萬元,冷涼蔬菜已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1.4萬畝的紫皮大蒜產值1.6億元,3萬畝的地膜馬鈴薯產值1億元,還有5800畝的樂都長辣椒,產值將近1億元……”馬國業對這筆賬單如數家珍。目前,樂都區創新“企業+合作社+農戶”“黨建+合作社+基地”等產業發展模式,培育6家規模化加工企業、136家新型經營主體,輻射帶動3.5萬人。
隨著訂單農業的發展,青海省蔬菜生產經營主體數量不斷增加,目前,青海省有蔬菜龍頭企業13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1500余家和種植大戶2300余家。生產、加工、銷售,推進了全省蔬菜生產規模化、集中化、標準化,帶動周邊農戶共同增收。同時,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中心,升級改造15家冷鏈企業,建設154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成蔬菜恒溫保鮮庫41座,新增冷庫達10萬噸,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
來源:農民日報(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1013/20251013_1/nmrb_20251013_13128_1_1977492871566168075.html)



